-
-
字大
-
字小
近年来,正蓝旗发展文化产业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加产业种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有效的集聚了一批文化企业:正蓝旗蒙元文化厚重的历史及浓郁的察哈尔民族风情,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为研发文化产品带来无限的商机,凯天公司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企业看重这一市场,先后在正蓝旗投资新建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元上都旅游区生态旅游项目,投资2630万元,完成元上都遗址林场道路建设,生态别墅及夏宫的改造等工程;元上都博物馆项目,投资1000万元建成占地近1万平米,馆藏文物达3万余件,开馆后年创收达到 40万元;元上都遗址旅游区展示项目工程,投资200万元,建成元上都景区门景、停车场、赏金莲花通道及亭子、遗址内标识牌等,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约10万人次;忽烈广场及相邻的体育运动场分别投资1800万元、1000万元已投入使用;文化中心大楼项目,投资400多万元,融纳·赛音朝克图纪念馆、民俗馆、文物馆于一体已投入使用。目前,积极策划蒙元国际文化与生态草原牧场旅游区开发项目已得到自治区发改委批准。该项目由大中华国际集团正蓝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亿元,主要建设综合区、接待服务中心、那达慕酒店、会议中心等设施。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成为拉动正蓝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影视制作提供了便利:正蓝独特旗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多家媒体进行影视作品制作拍摄。中央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合拍的30集电视连续剧《王昭君》很多镜头在蓝旗选景拍摄,并录用群众演员,租用马匹等为蓝旗带来50多万元的创收。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合拍的电影《重返希日塔拉》,为蓝旗带来20万元的创收。同时,央视电视连续剧《巾帼英雄穆桂英》,内蒙古电影制片的影片《温柔的草地》及大型历史剧《嘎达梅林》纷纷在蓝旗拍摄,带来相关收入高达280万元。近年来一批影视作品相继在正蓝旗开拍,为提升蓝旗,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机遇。
丰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带动了餐饮和手工艺制作等产业的发展:蓝旗20余家奶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及上百余家奶食品加工点,形成遍布全旗的生产销售网,年奶食品交易额达到2000万元,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再就业1000余人。奶食品行业的兴起助推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全旗奶牛养殖基地已有17个,奶牛养殖户1824户,奶牛存栏1.72万头,日产鲜奶110吨。奶牛养殖户每养一头奶牛利润在3150元左右,仅全旗奶牛养殖一项每年就为农牧民增收3230万元 。正蓝旗把民族特色产品的加工制作积极按文化产业运作,从2006年到2009年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奶食节,开展了奶食品展览和奶食品评比活动,为奶食品行业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交易平台。为扩大蒙元文化的影响力,正蓝旗组织3家文化企业参加了中国俄罗斯年“内蒙古(满州里)”第九届中俄经济贸易和首届中俄绿色食品展,正蓝旗牧星蒙古包厂与俄方签订了价值10万元人民币的买卖协议;利民食品厂和长虹乳制品厂,分别与上海和黑龙江客商达成长期供货协议。此外,牧星蒙古包厂与利民奶食品厂两家企业加入了内蒙古旅游协会旅游商会分会。目前,正蓝旗的奶食系列产品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旅游点,60多家大型超市和蒙古、日本以及东欧部分国家。
手工艺品制作正蓝旗现已拥有“昔日上都”手工艺品合作社、成吉思汗装饰艺术工艺厂、呼和工艺美术服务点、呼格吉勒工艺美术服务店等,大小制作销售工艺美术品的店铺有20余家,有效聚集全旗手工艺品制作个人,形成整体规模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生产各类手工艺产品40余种,年工艺美术品销售额达到100余万元。
丰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带动了服饰加工、表演业的兴起:正蓝旗成立察哈尔民族服装服饰表演队,体制上实施企业化运作,形成集设计制作、表演、销售为一体的新型文化产业模式。蒙宇民族服饰店,察哈尔服装店等一批具有察哈尔民族特点、特色的民族服装、服饰加工制作个体私营户迅速发展壮大,蒙古族服饰设计、制作、展演、营销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每年全旗服饰行业创收100余万元以上,解决20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