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字大
-
字小
基本情况
紧紧围绕《东乌珠穆沁旗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服务,倾力构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协会、俱乐部——健身活动站点——健身馆——广场舞队模式便民利民的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各类活动,使我旗全民健身工作迈上新台阶。自2016年以来,加快健身设施建设,共有体育场地174 个,能够独立组织举办活动的体育协会、俱乐部15个,形成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的健身服务体系。
评估方法
评估对象为《东乌珠穆沁旗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具体实施情况,范围是东乌珠穆沁旗。
实施效果
(一)体育场地设施方面
为满足全旗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安全的体育锻炼场所和设施,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全旗共有室内场地84个、室外场地70个、健身路径52个、足球场13个、7个体育场、2个体育馆,覆盖全旗10个苏木镇场,7.07万旗县和牧区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53 平方米。
(二)体育社会组织方面
2016年以后成立了8个群众性体育协会俱乐部,分别是东乌旗老年健身协会、东乌旗莎额日登传统游戏协会、东乌旗篮球协会、东乌旗鹰羽青少年羽毛球协会、东乌旗太极拳健身气功协会、东乌旗那仁萨楚日嘎青少年射箭俱乐部、东乌旗乒乓球协会、东乌旗义日贡足球协会等。
(三)体育健身指导方面
全旗各健身站点都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作用,每年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并组织开展三级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共有各级社会指导员303人:其中,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31人,二级体育社会指导员25人 ,三级体育社会指导员247人。
(四)体育健身活动方面
东乌旗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股每年年初向文体旅游广电局递交全年健身活动计划,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登山、健身气功、广场舞展演、跆拳道、中国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柔道、全民健身日宣传活动等赛事活动,每年达到20多场次。
(五)体育健身环境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等法规制度,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体制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监测。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到我旗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
(六)政策和经费保障
把全民健身工作写入《东乌珠穆沁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和印发了《东乌珠穆沁旗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确定发展目标,旗本级每年都将全民健身一定经费列入旗财政预算,将体育彩票公益金全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使全旗的全民健身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经验
(一)特色工作
1.重视蒙古搏克事业,发展发掘竞体后备力量。每年举办“四季乌珠穆沁”那达慕大会。积极培养中国式摔跤、自由式摔跤、柔道、跆拳道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尤其青少年自由式摔跤在众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深入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活动,鼓励全民健身深入基层。开展多种群众参与性高的全民健身活动,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苏木镇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建沙滩排球、冰雪趣味赛等特色品牌活动,带动更多基层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流里来。
3.切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协会、体育产业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旗体育企业、体育协会不断成立增多,我旗将一些体育活动交由相关体育协会、体育企业和学校来组织开展。让广大群众通过协会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让广大学生通过校园足球赛强身健体,让体育爱好者们通过体育企业合理布置的赛事活动,有序地参与到各自擅长的赛事中。
(二)基本经验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2.科学制定五年工作规划,有侧重、分步骤地推进全民健身工作。
3.人人参与,全民共享。
(三)存在不足
1.健身场地和健身器械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上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合理利用、科学引导方面不够全面。
2.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不平衡,各类体育协会中青年人比例较少。
3.全民健身宣传力度不够,在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 体育健身平台宣传方面有所欠缺。
“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工作思路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3.大力发展乌珠穆沁民族传统体育。
4.提升青少年体育发展水平。
5.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的健身权利。
6.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7.开创足球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1.充分利用我旗“黄骠马之乡”的资源优势,打造骑马健身品牌活动、建造骑马牧场健身圈、在“全民健身日”举办大型全民参与的骑马健身活动。
2.增加全民健身项目、策划全民游泳馆的建设。
3.扶持体育产业、重点发展1-2体育健身馆建设项目。
(三)主要措施
1.加大全民健身事业财政投入。
2.加大力度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3.支持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
4.支持体育组织建设,积极发展体育健身组织。
5.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